※ 2016-12-31 林东海教授在本周例行组会上做了“生物核磁共振课题组2015-2016年度工作总结报告”。
         2016-12-31 林东海教授本周例行组会上做了“生物核磁共振课题组2015-2016年度工作总结报告”,总结课题组两年来的科研成果,包括科研进展、论文发表情况和基金申请情况,并展望课题组未来的研究方向。与会者有:所有课题组老师、合作者、博士后、博士研究生、硕士研究生、本科生等。
林老师的报告以六个方向来总结课题组2015-2016年度的工作,如下:课题组基本情况;研究工作简介;近两年获批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;学术影响和学术交流;承担教学工作情况;人才培养情况。过去两年,生物核磁共振课题组取得优秀的工作进展,发表18篇SCI论文,申请多项基金被批准,包括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一项。
         生物核磁共振课题组的研究方法包括两个方向:(一)、利用生物NMR技术和X-射线晶体衍射技术开展结构生物学研究;(二)、利用生物NMR技术开展代谢组学研究。
近两年来,课题组在结核杆菌反式翻译过程拯救核糖体的分子机制、大鼠胃炎癌变过程的血清代谢组学分析、造影剂对内皮细胞损伤机制的代谢组学研究等课题取得重大的进展,培养了博士毕业生1名,硕士毕业生10名。
         本年度生物核磁共振课题组共发表SCI论文18篇,其中中科院JCR一区4篇,二区4篇;影响因子>10共1篇,影响因子>5共7篇。
近两年获批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计9项(不包括博士后获得的国自然基金、博士后基金,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),其中,纵向经费为806.2万元,本课题组分配514.7万元;横向经费为47.2万元(到账)。
其中,我课题组参与的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“病原菌核糖体调节因子的发现、鉴定 及调控机制研究”(No. 2016YFA0500600, 2017.1-2021.12 )获得批准,我课题组承担第二子课题“核糖体蛋白翻译后修饰调控网络及新调节因子功能研究”,林东海教授为第二子课题负责人,获拨经费581万元。
        
课题组非常重视学术影响和学术交流,课题组成员参加国内外会议超过10项。2015年12月18日至20日,本课题组作为最主要的主办方,与本校其他四个结构生物学课题组(生科院,公卫)联合主办第三届华南地区结构生物学论坛。会议吸引了230多位代表在化学报告厅参会。邀请了国内外多位著名的结构生物学专家做大会报告。会议报告学术水平高,内容涵盖结构生物学研究三种技术手段(X-射线衍射,NMR,电镜)的方法学研究和应用研究。林东海教授做了大会报告“Dynamics analysis of human adenylate kinase1 in apo form and in catalytically competent form”。
         最后,林老师展望课题组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,并介绍了新一年的课题组的规章制度和奖励制度。
 
------- 报告掠影 -------

 
